青海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让群众享受优质政务服务——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发现典型经验做法之三十六

新华社 2017-02-17

新华社西宁2月16日电 8次集中清理,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63%;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破除企业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企业投资自主权明显提高;创新政务服务模式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打通便民惠民“最后一公里”,让群众享受到优质政务服务……

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发现,2013年以来,青海省坚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先手棋”,全力打造行政审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省份,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以来,青海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6.25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一半,增速连续三年超过25%”,青海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杜平贵说,通过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青海营商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激发了市场活力。

省级层面,3年来青海省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27项、下放163项、调整136项、暂缓实施48项,同时,连续两年修订省政府投资项目目录,将34类企业投资项目由核准改为备案。目前青海省级各部门保留行政审批268项,在全国属于较少省份。

“明显感觉企业办事比以前要方便多了,效率也高了。比如企业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办理变为后置审批等,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行政成本。”青海联志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景翠红说。

景翠红告诉记者,她所在的企业是一个药品和食品经营性质企业,以前办理行政审批手续不仅要奔波于多个部门之间,而且办理期限也比较长。近两年,随着一些审批事项的取消和“一站式服务”模式的推出,她跑政府部门的频率明显降低了。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实现了‘三减一升’,即行政审批事项、从事或参与行政审批的机构和人员大大减少了,审批效率提升了。”青海省西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柴禄泮说。2014年,西宁市市一级行政审批事项有342项,目前只有96项;改革前从事或参与行政审批事项的机构有73个,目前只有11个,参与或从事行政审批事项的人员从410人减少到了现在的78人。

与此相对应,经测算,西宁市行政审批效率2016年比2015年整体提高了45%。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围绕群众和企业的需求进行改革,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则。”柴禄泮说,以放管结合为着力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让“市场的归市场”得以实现,而且通过转变政府行政理念、突出政府的服务性,让老百姓享受到了优质而有尊严的政务服务。

针对青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行政服务半径大导致群众办事和企业办事不便等实际,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这个省把构建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中心网络体系建设作为“放管服”改革的切入点,初步实现了政务服务集成化、规范化和便民化。

“全省8个市(州)和46个县级行政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启用,以‘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为特点的行政服务中心体系基本建成,便民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通了。”杜平贵说,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行政审批事项的自由裁量度和政府服务标准化,青海省近年来将标准化理念引入行政管理服务部门,制订了行政服务中心服务规范等5个青海省地方标准,并优化权力运行流程。

青海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文邦说,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持之以恒推进简政放权,青海省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注重重点放权、协调放权和优化服务等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记者 骆晓飞)

相关新闻

点击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