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国办公布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首份“成绩单”
经济日报 2017-11-13
上网办事,已经成为当代人的生活习惯。为了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便利群众办事创业,去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明确要求: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
如今,距离“截止日期”只剩一个多月时间,各地进展如何?针对此,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近期对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进行了全面检查,并于11月3日公开了“成绩单”。记者获悉,这是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首次接受全面检查。
29省已建一体化平台
检查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8月底,已有2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成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其中16个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全覆盖。与去年相比,“网上政府”建设实现了重大进展。
政务上网,目的就是方便群众办事。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聚焦“服务功能不可用、服务信息不准确”等底线问题,首次制订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检查指标,重点抽查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是否“找得到、看得懂、说得准、办得通、速度快”。
具体而言,在平台功能是否可用方面,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海南等地区平台搜索、注册、咨询等功能的有效可用比例在80%以上。与此同时,检查发现,一些地方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与政府门户网站存在“两张皮”现象,甚至同一事项内容不同、标准各异,让办事群众无所适从。根据抽查结果,26%的平台存在办事入口不统一的问题。
在服务事项是否准确方面,江苏、浙江、山东、广东、贵州、宁夏等地区平台80%以上的服务事项较为规范、实用、准确。此外,浙江提出的“最多跑一次”、江苏提出的“不见面审批”等,均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服务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受百姓欢迎。
网站实用性仍待提高
打开某地区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栏目设置一应俱全,但当记者继续点击具体项目时,却发现,有些栏目竟是空白。这并非个例,记者从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了解到,由于服务事项梳理上网跟不上平台建设步伐,抽查发现,68%的平台存在部分栏目下无内容的问题,导致“有路无车”,平台不能用。
同时,检查还发现,部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未能与部门办事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一号登录,办事系统间数据不能共享复用。也就是说,当群众在平台上完成注册、登录,具体办事时,系统会自动跳转到具体业务部门的网站,而这个网站则要求办事人再次注册用户名。这样繁琐复杂的过程,大大降低了群众的办事体验。
此外,回复不及时、搜索功能不可用、服务信息不准确等现象也饱受办事群众的诟病。抽查结果显示,38%的平台答复咨询问题时间超过5个工作日;22%的平台搜索功能不可用;33%的政务服务事项未明确办理时限、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要素;41%的政务服务事项未提供办事表格下载。
近7成平台存在空白栏目、办一件事需要反复注册、问一个问题10天后才得到回复……这些现象值得警惕,创建“网上政府”目的本是为了便利百姓,切勿本末倒置,忘了初衷。
机制保障尤为重要
按照《意见》要求,年终大考为时不远,此次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醒和督促。目前,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已就检查发现的具体问题分别致函各地区、部门,要求其认真清理整改。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正是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环节,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记者获悉,为推动地方部门加快推进工作,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在中国政府网上公开了各地区、各部门年初报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目标任务表,集中晒出了各地区、各部门的承诺,以公开促落实。此次检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2017年12月31日前完成自查整改、报送整改情况,国务院办公厅将对其检查整改情况开展抽查核查,并向社会公开核查结果。
事实上,网站建得漂不漂亮不重要,好不好用才是关键。要想真正便利群众办事,网站背后的各业务部门必须扮演好保障主体的角色。因此,打通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高效联合网站建设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的力量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加强协作配合和工作联动,明确责任分工,实现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整体推进,做好制度衔接,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