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公布
自然资源部网站 2020-01-22
1月17日,自然资源部发布《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为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切实履行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职责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总体方案》分为6个部分,科学设置了自然资源分层分类模型,明确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目标任务、工作内容、业务体系和组织实施分工等。
根据《总体方案》要求,自然资源部将以依法行使“两统一”职责为总目标,以自然资源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构建自然资源分类为核心的调查监测标准体系和构建以遥感监测为主要手段的技术体系为重点,稳步有序建立起完善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体系和顺畅有序的工作机制,科学组织实施各类调查监测工作,查清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支撑,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服务保障。
《总体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即建立自然资源分类标准,构建调查监测系列规范;调查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包括种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监测自然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建设调查监测数据库,建成自然资源日常管理所需的“一张底版、一套数据和一个平台”;分析评价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治理利用的效率。
《总体方案》围绕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等7类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进行规划和设计。根据自然资源产生、发育、演化和利用的全过程,以立体空间位置作为组织和联系所有自然资源体的基本纽带,以基础测绘成果为框架,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底,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背景,按照三维空间位置, 对各类自然资源要素进行分层分类。
第一层为地表基质层,是地球表层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第二层为地表覆盖层,根据自然资源在地表的实际覆盖情况,将地球表面(含海水覆盖区)划分为耕作地、森林、草原、湿地和水域、建筑等,并根据各类自然资源特有属性及特征指标等进行属性描述。第三层为管理层,是在地表覆盖层上叠加审批管理和资源利用等界线所形成的分层,体现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管理等情况。地表基质层、地表覆盖层、管理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支撑生产、生活、生态的立体空间,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立体化、精细化综合管理。另外,地表以下还有地下资源层,主要是地下矿产资源及地下空间资源,通过坐标位置与上述三层建立空间关系。
《总体方案》提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包含调查、监测、数据库建设、分析评价、成果及应用5项工作内容。自然资源部将紧密围绕职责和业务需求,把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重构性,从法规制度、标准、技术以及质量管理4个方面,着力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业务体系建设。按照“总—分—总”方式组织实施,坚持“六统一”,即统一的总体设计和工作规划,统一的制度和机制建设,统一的标准制定和指标设定,统一的组织实施和质量管控,统一的数据成果管理应用,以及统一的信息发布和共享服务。
《总体方案》明确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的时间表。2020年6月,初步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制度;2020年10月,初步完成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技术体系设计。建立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动态监测机制。研制自然资源分类标准;2020年底,发布一批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专项调查成果。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自然资源管理的调查监测“一张底图”;2023年,完成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法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以及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总体方案》,自然资源部将从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统筹队伍建设和推动科技创新4个方面给予实施保障。(记者 朱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