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出台多项民生政策 为民众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央广网 2017-01-29

00:00

回顾2016年,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民生政策。这些与百姓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政策给群众生活带来哪些温暖的改变?

当前,农村的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依然突出。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和其他五部委共同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拓展医疗救助的范围。

2016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医疗救助资金达到了155亿,和上年相比增加了14亿。省级财政在2016年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和上年相比增加了31%。目前,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已经预拨了2017年的医疗救助补助资金81.7亿元。刘喜堂表示,积极推进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衔接,以提高救助实效性。同时,大力推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全国开展“一站式”服务的地方、县市区已经达到93%。刘喜堂:“‘一站式”服务’就是困难群众在看病之后,直接在医院把他应当获得的保险报销费用和医疗救助费用直接结清,困难群众只负担自己应付的这部分费用就可以离开。现在大多数地区重点对象,在年度救助范围内的医疗救助报销比例都能达到70%,效果比较明显。”

当前,“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政策研究处副处长秦坤介绍,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秦坤:“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乡村教师补助中央奖补资金增至30亿元,比2015年增加三成多;共资助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500多亿元。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要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必须实施更加精准的政策,对贫困地区进行集中帮扶。陈宝生:“组织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持力度,着力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较低地区的普及程度。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要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继义务教育、中职教育、师范教育之后,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已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陈宝生介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进一步完善政策。

相关新闻

点击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