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谈两会:新经济遍布各领域

中国政府网 2016-03-12

2016年3月9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就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三五规划与网友在线交流。

中国政府网主持人:我们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有“新经济”、“分享经济”这样的新概念,这些概念我们怎么理解?

姚景源:中国经济走到现在,研究“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是要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所有的变化,新的东西都可以叫“新经济”。

“新经济”不单是指互联网,比如说农业,怎么样走到中高端呢?农业要由传统农业走到现代农业,农业由传统农业走到现代农业里面产生的诸多经济活动都应当叫做“新经济”。比如说第二产业,现在的成就辉煌,问题是大而不强,缺少核心技术。所以解决第二产业核心技术的这些经济活动都是新经济。要向走向中高端,最重要的是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使传统的服务业能够升级改造。服务业在改造升级,在现代服务业当中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诸多的经济活动也都可以叫新经济。

我们不要把新经济和过去的经济运行模式、状态相对立,“互联网+”可以“+工业,+商业,+服务业”,现在也可以“+”整个政府的工作,政府的管理。所以从新经济的角度,说到根本就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涌现出新的增长点。投资、消费、出口过去的三驾马车,可以产生很多新的东西。

以消费为例,消费的特点就是以消费升级,随着收入的增加,文明状态的提高消费是升级的,最开始人们追求吃喝穿,解决衣食的问题,这个时代基本上在90年代以前。由衣食问题解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的,到2000年由衣食向住行升级,进入到2000年,为什么中国的房地产、汽车红红火火,就因为消费结构升级走到了衣食向住行升级。随着衣食住行的升级,现在人们对物质商品的消费得到基本满足以外,人们需要精神文化需求,所以现在旅游成为新经济。从春节期间的电影院票房,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都到电影院去,大年初一全国电影院收入6.6亿,这是新经济。

新经济也包括老的经济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比如说吃,过去以吃饱为主,现在是吃营养、吃健康,所以营养、健康、食品生产也是新经济。穿也是这样,本来这个衣服的使用价值是遮体避寒,现在走向品牌,品牌是文化。所以新经济应当说在不断地涌现,遍布于各个领域,就是看我们能够把它把握到什么程度,能够使它发展到什么状态,这对中国经济意义很大。

中国政府网主持人:网友还提到了城镇化率的问题,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提出将推进农业人口转移落户,具体怎么做?

姚景源:现在城镇化率过了50%了,但是算法有问题,我们是按照常住人口算。什么叫常住人口?就是你在城里工作生活6个月就算城市化里面的人,但是大家知道,这么一算把这2亿7000万农民工就算进来了,实际上2亿7000万农民工的根儿没在城里,他们还在农村,还有户口。

讲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就30%多,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再三讲,一定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能够让农民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生活里面来,让他们在城市里面老有所依、病有所养,老有所为。让农民的孩子在城里,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义务教育,这是最重要的。农民工当父母说苦一点儿就苦一点儿,我就认了,但是他们渴望让他们的孩子有良好的条件,这一点一定要加快。

除了特大城市以外,其他城市一律放开户口,这个非常重要。让农民买房子不太现实,他们收入低,但是我还是主张让他们举家搬迁到城里来。现在讲到农村,有一个数据大家要记住,“4、5、6”,中国还有4000万留守妇女,5000万留守儿童,6000万留守老人,加起来就是1亿5000万,你想一想农民多少辛苦,家里人不能团圆。

总书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你就好理解了。为什么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讲要鼓励农民,要想办法让他们能够举家搬迁到城里来。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城里的保障房,一定要把农民算进来。你应当向农民提供保障房,和城里的低收入人一样有保障房,这样就好了。

在城市化一定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打破户口对人的制约,让农民进城,使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特别是让他们的孩子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怎么办?一定要把他们算到保障房的供给的保障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我们在农村也得加快新农村建设,我们还得努力把新农村建设好,农民自身就有了发展致富的潜力,城乡差距就会缩小。

中国政府网主持人:怎么看“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当中对供给侧改革的措施呢?

姚景源:供给侧其实包括几个供给:一是资本供给;二是资源供给;三是劳动力供给;四是技术供给。

资本供给,大的问题是要研究如何提供有效供给。资本当中形成有效投资,形成有效需求。过去那种大量的投入,结果导致产能过剩是无效投资,现在追求的是有效投资、有效投入。怎么办呢?有效投资一定要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减少政府对它的干预。总理再三强调要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来决定。

资源供给,还是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路,一定要坚持绿色发展。总书记讲,我们不但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而且他说“绿水青山本身也是金山银山”。比如说贵州原来是穷地方,但是贵州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绿水青山,现在到贵州旅游,养老产业、健康产业都是新经济,在贵州有了非常好的发展。所以,在资源供给上要考虑。

劳动力供给,一定要从人口的数量红利转到人口的质量红利。

技术进步的供给,一定要看到创新。总理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引擎,是“发动机”。创新带有颠覆性,什么叫颠覆性?比如说电视机技术进步到了液晶阶段,液晶电视机看起来很好,它给谁带来毁灭性打击,就是显像管产业,液晶电视机现在不需要显像管了,这个产业被摧毁了。现在照相有数码相机,手机都能拍照,照相数码化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乐趣,对胶卷行业就是毁灭性的打击,不需要胶卷了,胶卷行业被摧毁了。美国柯达公司破产了,就因为创新的摧毁性。从供给角度,一定要让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

除了我说的四个供给,资本、人力、资源、技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供给是制度供给。什么叫制度供给?就是改革。举个例子,1978年农业改革,怎么改?粮食不足,大家吃不饱。我们不是发粮票,少发多少,限制大家吃粮,解决需求的问题,我们是在供给这面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让农民和土地直接结合,一个农村改革一下子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粮食就多了,肉禽蛋菜就多了,粮票制度取消了。供给制度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制度供给,或者是不断地深化改革。

中国政府网主持人:“十三五”时期我们是否有信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

姚景源: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大事儿,当一个国家进到中等收入阶段,如果说增长方式不能够得到根本转变,结构不能尽快优化,创新能力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的话,就得掉到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大家不要把它单单的理解成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中等收入阶段,不但是经济发展停滞,人们收入上不去,而且还会有各种社会矛盾。比如说南美,南美有很多国家50年前就是中等收入了,跟我们现在差不多,我们现在是人均8000美元,这50年来他们在中等收入陷阱里面苦苦挣扎,不仅经济停滞,社会矛盾激化。

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讲一个数据,1960年全世界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有101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我们,当时我们还不够。1960年这101个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现在经过50年以后,真正进入到高收入国家一共才十几个,所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很简单,我刚才说,越过中等收入陷阱靠什么呢?比如说靠增长方式的转变,靠结构调整,靠创新能力。当一个国家走到中等收入阶段会面对一个问题,一方面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会遇到后来国家的挑战,比如说现在我们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地上涨,过去那种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成本商品,以低成本方式去出口、打天下的路显然是走不下去了。

比如说越南、柬埔寨在这方面比我们有优势,柬埔寨一个工人一个月工资才100美元,100美元合600多块人民币,我们上哪儿请一个工人一个月给600块钱?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会受到这些国家的冲击和竞争,而高端一点儿的产业又会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发达国家又比我们强。这个时候,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增长动力转变创新至关重要。

无论如何我们得越过去,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这5年,在这5年我们能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增长方式,能不能使整个结构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

另外,一定要用创新替代过去大量要素投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这样的话才能从根本上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当然,我个人觉得,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认为是没问题的。当然,也不是简单的,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相关新闻

点击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