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与旧文物,且听总理如何弹奏当代和声
第一财经资讯 2016-02-25
2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两项议题之间构成饶有意味的张力。确定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措施,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一个关于“新”,一个涉及“旧”;一个指向经济“硬部件”,一个关乎文化“软实力”。
去年9、10月间,李克强“40天内四提新能源汽车”:接连两次常务会部署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出台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随即对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作出重要批示,紧接着又亲赴安徽江淮集团考察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
总理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件事?24日此议题再上常务会时,他开宗明义阐述道:必须通过推动“新经济”来培育“新动能”,而新能源汽车就是工业领域有标志性的一个代表。事实是:近两年来我国汽车行业整体产销增速持续下降,但新能源汽车却呈爆发式增长,2009-2012年累计生产1.7万辆,2013年1.7万辆,2014年8.4万辆,2015年达37.9万辆,产销两旺,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生产第一大国。有关部门的判断是,这一产业在我国已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
“这表明了新能源汽车的生命力,也生动诠释了‘新经济’孕育产生的过程。”李克强说,“我们打造‘双引擎’,首先要把‘新动能’培育起来。”
在总理的视野中,新能源汽车本身就从多个方面体现了“新”的特质。它对中国意味着新的机遇,因为我们在传统汽车领域与国际竞争实际已经错过了。电池和材料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方面,它可以借鉴共性技术,充分利用“双创”。它存在的问题,和其他新事物、新产业一样,可以在发展中解决,尤其是通过与最新“物联网”的结合。
新能源汽车指向世界未来趋势,而“旧”文物所代表的本土过去传统,同样是中国发展必须倚重的精神资源。李克强曾说,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力量,重视文物,即是让悠久文明的精髓有机地融入现代生活。
当天常务会上,总理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就需要传承和汲取文化根脉中的道德力量,而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维系着我们这个国家,也深刻地蕴涵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文物,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金色名片”,所以一定要护好擦亮。
所谓“擦亮”,就包含着对于文物的合理适度利用。李克强指出,文博产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泛指市场化挣钱,实际上是在传播文化,弘扬传统,“文物都藏在地下室里,大家都不知道,也看不见,教育和滋养的功能当然也就发挥不了”。(陈翰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