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就业组合拳持续发力 民生获得感不断提升
新华社 2017-08-18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题:就业组合拳持续发力 民生获得感不断提升——当前经济形势述评之三
“总体稳定,稳中向好。”这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中国上半年就业情况发布的评价。7月份,全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低于5%,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855万人,同比增加20万人。就业形势的平稳向好,预示着中国经济2017年“下半场”开局良好,百姓的民生获得感得到提升。
大学生:创业热潮带动大众就业
钟碧慧是福建省诏安县西潭镇的一名“90后”创业致富带头人。2013年,刚刚毕业的她回到农村与父亲合作经营现代化农业。流转超过4000亩农田,购置以色列的现代滴灌设备,研发台湾引进高产热带水果品种……在父女二人的带动下,许多贫困、无业、低劳动力的村民走进现代化农业大棚上岗就业,超过500名村民有了新的收入来源。
“即使是超过80岁的老农,每个月都能收入2100元以上。”钟碧慧介绍,合作社通过引入自动化的水肥一体滴灌设备等技术,大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不仅给上岗的农民带来了几千元收入,还能带动新技术在当地普及。
钟碧慧只是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代表之一。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渐走进现实,新市场主体和技术的涌现和更新,使创业成为带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源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上半年新登记注册企业达到291万家,日均新登记企业1.6万家,创业创新正在不断释放新的动能和红利。
据统计,2016年,登记在册的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61.5万人,而近年返乡创业农民工已累计超过450万人。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长卢爱红指出,在近期新形势下,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文件,突出创业与就业的有机结合,正在给社会带来新的改变。
农民工:学习新技能让收入翻倍
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锁南镇,32岁的孙立新因文化水平不高,只能跟随老家的工程队做一些搬运、糊泥、砌砖之类的工作。2015年,他开始参加当地政府提供补助的技能培训,并顺利拿到毕业证书,之后到新疆做了一名工程挖掘机驾驶员,工资也从之前的每月2000多元涨到4500多元。
在东乡族自治县,孙立新只是当地“菜单式”精准扶贫中走出来的2000多名农民工中的一员。“政府向贫困农民工提供包括烹饪、驾驶、养殖、电焊等19种技术在内的致富培训课程‘菜单’,农民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项目参加。”东乡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王海明介绍,如今,当地的农民工在培训之后普遍掌握了新的劳动技能,基本收入也比过去提高1至2倍。
精准扶贫政策能够“落地生根”,技能文化培训可以“开花结果”,作为就业保障的重点关注群体,广大农民工们的“获得感”正在逐渐提升。
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平稳增长,农民工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全国农民工总量从2012年末的2.63亿人增加到2016年末的2.82亿人。2016年,全国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占比达到26.4%,较2012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注重精准施策,通过劳务协作试点、技能脱贫、创建就业‘扶贫车间’的多措并举,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卢爱红认为。
新岗位:从360行延伸到3600行
27岁的罗扬已经在上海度过了第4个年头,而他除了证券交易所交易员这个身份,还是拥有上海本地“共享民宿”的房东老板。
“曾经只是因为辞职后想找个新工作试试,刚好看到有朋友在做共享民宿,我就加入进来试试。”罗扬说,原本自己只是出于兴趣尝试创业,如今市场越来越火,自己也发现民宿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已经开到了第5家民宿。
民宿房东、共享单车运维员、基因检测员、游戏主播……如今,就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上班打卡”。在“90后”“00后”的创新尝试下,社会就业岗位正逐年以几何倍数增加,传统的“360行”正在向“3600行”迈进,社会经济活力正在新兴业态创新中百花齐放。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8.6%,战略性新型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分享经济与互联网新业态在相互交错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大量结合二者基因的新兴职业形态将继续涌现。
“创造精神、自我个性和不断发展是新一代劳动者普遍具备的特点,他们不但能够创造新的职业,更愿意积极拥抱新的职业形态。”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认为,新型就业岗位的出现是当前经济形势的积极信号。(记者 叶昊鸣 黄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