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旧邦新命,总理开封之行看到了什么?

凤凰评论 2017-05-09

5月8日,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李克强总理来到河南开封。走街区,探棚户;进滩区,访农民;入片区问自贸区,进工厂登拖拉机;经济数据走势如何?审批程序有无简化?总理细看,深问,具体而微,小话题有大关切。古老的开封,成了观察本届政府施政得失、改革走向的风向标。

今日之开封,曾有过“清明上河图”的绝世华章,要知道,那可不只是画家张择端画功了得,多有“神来之笔”,而根本上在于彼时的开封经济极度繁盛,“风流”之下自不乏“文采”,“文”与“实”交相辉映,才成就一段传奇,画家所绘不过市面之万一。然千年以降,风尘鸿洞,古老的开封只能在遥想追慕中搞些复古旧观,而历史上那个大城却也渐渐湮没了。

不是没有努力,也不是没有进境,只是在中原大地的城市竞逐中,不沿海、不沿边,又非交通枢纽的开封要想突围,穿越千年沧桑接续古老传奇,殊非易事。

事实上,开封的发展困境,其实也是国内诸多内陆城市共同面对的问题。一边托着厚重的历史,这历史也不仅仅意味着荣光,还有棚户区这样沉甸甸的包袱,还有未强先衰的工业部类;一边却被裹挟着走向未来,尽管这未来也许并不清晰,但却无法拒绝、不能耽搁,只能一路向前。

好在开封赶上了一个虽不确定却也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伟大时代。“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随着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的获批,开封作为三个片区之一,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更迎来了难得的机遇。用总理的话说就是,开封过去以“古”闻名,今天通过自贸区要以“新”出彩。

今日开封之“新”,不是一个自贸区的新称谓,而是“中原突围”的绝地求生。据披露,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大胆改革,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在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多证合一的要求,整合为二十二证合一,以“减证”带动“简政”。

目前,这里已经形成了具有开封特色、在全国具有超前性和开创性的“放管服”改革举措:“四个五”行政审批服务新模式。商事制度五大类(许可默认备案、信用承诺即入、证照脱钩助推、专家团队帮扶、特色套餐服务);投资建设项目“五个一”(一口受理、一体审查、一文批复、一链监管、一网运行);提高投资建设项目效率五项保障措施(以规划代立项、多规合一、整体评勘、联合图审、统一验收);提高投资建设项目服务的五项措施(“帮办服务”、“缺席默认、超时默认”、容缺预审、联合踏勘、二次退件报告)。

尽管在外人看来这些“四”和“五”不无繁琐,甚至可能被疑为有拼凑之嫌,但“繁琐”的另一面恰恰是为行政权力划定了明确的边界,而惠泽企业主体的“拼凑”,本身就是一种宽容与善意的体现。这样,本届政府高度关注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提升服务,在这里均找到了稳固的落点。若能真正落实到位,激发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又有什么不好?

据披露,当地通过“放管服”改革,新登记注册企业时间缩短4/5。截至5月5日,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一个多月新增注册企业586家,新增注册资本260亿元。难怪总理称赞,创建自贸区目的是打造改革开放高地,最终要让审批程序越来越简,监管能力越来越强,服务水平越来越高。

而以自贸区为牵引,开封工业企业的发展也多有可观。总理在考察中联重科开封工业园时,不仅登上一辆自主生产的230马力拖拉机,还在企业开发的工程机械物联网云平台大屏幕前驻足良久。前者事关中国制造,而后者则关系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并直接助力宏观决策。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去年5月23日,李克强在湖北十堰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亲自为新型重卡加油。总理说,这不仅是为东风加油,也是为中国制造加油!此次在开封又登上了中国造大马力拖拉机,其对中国制造的深切期许自不待言。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此外,总理此番走访开封,不仅走进了老城区的棚户区,也冒雨探访了黄河滩区的农户。在棚户区,总理再度强调老城区居住环境改善是迫切需要。这也让人想起,前不久总理在济南市走访棚户区时的表态,他说,棚户区是城市“洼地”,我们一定要把这块洼地垫高,尽最大努力,早日让你们住上新楼房,过上新生活。

而在黄河滩区一户居民家,总理还与地方负责人算了笔细账,“这个房子成本多少、补贴多少,财政资金能不能平衡?”总理说,黄河滩区群众迁建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无论是简政放权的政府改革,还是棚户区改造、黄河滩区农民迁建,抑或是中国制造与物联网,总理心心念念牵系的,始终是中国偌大疆域的均衡发展,以及此一背景下民众福祉的均等化。民之所往,施政所向。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关注点可能有所侧重,但其民生情怀的底色是一致的,强调民众获得感的导向是无疑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总理开封之行,或可视为一次接地气的“解剖麻雀”,所有的关切与努力、焦灼与欣慰,都将外化为对现实问题的破解之道。(作者 黄羊滩)

相关新闻

点击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