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 | 总理旋风外交解锁经济新动能
凤凰网 2016-11-06
2016年初冬,李克强总理再次出访中亚,以“旋风外交”开启了产能合作的新篇章——在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中国和中亚的企业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下,多个产能与投资合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展开。
这是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过去两年来、初期以基础设施建设输出为基础,逐渐向更高层次的全方位合作的升级。
2016年下半年,A股市场持续热炒的“一带一路”概念股,基本还是为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架桥修路”受益的基础设施类公司。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产能合作项目依次推进,将会有更多A股上市公司受益。
除了为股市注入新的上涨动能,中亚产能合作在更大视野中,是中国新世纪外交“再开放”格局成功的关键,更是人民币真正国际化的最关键步骤。尽管人民币市场化“出海”自2015年下半年起有所反复,但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上,中国已经成为资本输出国家,这与改革开放初期外汇短缺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中央高度重视中亚产能合作,就在于产能资本对外投资周期长,资本安全性受地缘政治风险影响较大,无疑是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前所未有的挑战。
引领产能合作,从目前来看,中国与中亚产能合作现阶段最佳的还是“金融加产业”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由沿线省份牵头发起,联合以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中介、相关领域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的管理模式设立“跨境产能合作投贷基金”,而这一基金应以人民币为基础货币,通过资本市场推出投资、滚动管理、力求形成资本闭环。
笔者陪同新疆和内地企业家赴哈萨克斯坦北部深度调研
这样的新型跨境投资基金,不同于当前更“流行”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跨境产能合作基金知易而行难——没有沿线国家的国家信用担保,投资必须“股债结合”,需要主动对项目进行估值和分析,进行全面的投资风险分析,包括人民币汇率风险。
毕竟,中亚五国的地缘政治对中国企业家和金融机构相对陌生、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很多民营资本往往难以全面驾驭投资风险;而有跨境融资便利的中央企业,则更擅长于政府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与建设。作为直接融资中介机构,中国的证券公司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国际投资实践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通过资本运作,最小化产能经营风险,不仅需要专业的国际资本运营,更需要跳出以往专注国内市场的思维模式。而这正是推进产能合作对国内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
因此,参考欧美日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经验教训,对于证券公司和民营企业而言,应该摒弃以往国内投资“踩点儿”经济周期、“拼速度”投资的粗犷模式,耐心地利用“外脑”认清目标市场,精耕细作投资计划。
更为重要的是,对中亚投资要“巧用金融创新”的资金杠杆,用足中亚各国为吸引中国资本的各项产业和金融政策,用好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例如,新疆自治区政府委托国资平台发起PPP(混合所有制)模式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基金,应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劣后层和夹心层基金份额,并由商业银行或保险公司提供优先级份额,探索人民币海外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
产能合作基金运作需要尽可能实现“资本闭环”,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进行有机结合,让财务投资者有财富增长合理预期。跨境产能合作项目的现金流预期应主动寻求资本市场的认可,通过境内或境外的资本运作,实现未来现金流贴现,最终实现资金“腾笼换鸟”,最大化资本杠杆效能,最终为中亚提供的最高层次产能合作服务——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为基础的国际货币服务,打破当前美元独大的国际金融格局。(许维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