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生态草牧业试验区”建设
新华社 2016-08-01
7月29日,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场的天然草地恢复技术示范区,两名科研人员正在用植物光合作用测定仪测量人工草场里物种的生长情况。2015年下半年以来,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地理所、遗传发育所等20多个研究所的约200位研究人员和其他研究机构科研人员一起,活跃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开展“生态草牧业试验区”各个试验项目的建设。“草牧业”的概念由中科院植物所方精云院士牵头向国务院提出,并被写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目前由中国科学院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合作在呼伦贝尔垦区建设,其核心理念是在牧区利用不足10%水热条件适宜的土地,建立集约化人工草地,把优质饲草产量提高10-15倍,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同时,对其他90%以上的天然草地进行保护、恢复和适度利用,以提升生态屏障和旅游功能。试验区计划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示范样本。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29日,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场的天然草地恢复技术示范区,两名科研人员正在用植物光合作用测定仪测量人工草场里物种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26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场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的一处人工草地,中科院植物所所长、院士方精云(左三)在和专家交流高产燕麦的试种成果。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29日,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场的天然草地恢复技术示范区,三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正在用无人机监测草场恢复情况。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26日,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场生态草牧业试验区一处油菜种植试验地里,中科院动物所秦启联研究员在查看利用性诱剂诱惑害虫的盆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判断害虫是否处于高峰期,从而决定投放赤眼蜂虫卵的时间。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